中醫脈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利用單一壓力波訊號分析的方式,對脈波作臨床上的統計分析。這些報告雖然已初步證實了臨床與脈波的相對應關係,但對中醫傳統的脈學理論與脈波之間的確切關聯及原理並無法充分的解釋,再加上中醫脈學理論本身仍有爭議的緣故,以致於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成果往往無法互相交流,中醫脈學的研究也因此而停滯不前。
由近代中醫脈診的研究發展史來看,在理論上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晚清醫家周學海(1856-1906)所提出的理論,他將脈象的屬性概括以「位」、「數」、「形」、「勢」四個主軸來分析,頗能符合現代中醫脈診研究的需要。所謂脈位,是指下感覺脈象顯現的空間位置,即脈道的深淺;脈數是脈的快慢和節律;脈形是脈的性狀與形狀,即脈道的寬窄、脈體的長短、指感的緊張度及流利度等;脈勢則指脈力的大小及其變化趨勢。若掌握此四種基本屬性的變化,尋求其規律,實有綱舉目張之效。這對於脈診的客觀化研究提供了分析的理論基礎。
電腦輔助研究脈學、脈波的原理是:利用壓力轉換器、電容微音器或應變器,取寸、關、尺位置,測定浮、中、沉脈的訊號量,所得的訊號量先經過高通及低通濾波器過濾,再經過類比後將訊號數字化轉入電腦。轉入電腦的脈波與數據庫中的脈波通過電腦進行比較,以此來判斷病人的脈象。
脈象分析提供生理資訊 :
1. 除了量測血壓,HRV,心跳,及心律不整外,兼具脈象分析功能。
2. 脈象分析以非侵入式提供心臟,血管,及血液動力學之多重生理參數。
3. 中醫師及西醫師最常用到的參數是血管緊硬度,即周邊血管阻力此參數短期可因焦慮緊張變高而長期過高即表示動脈硬化。
4. 還有浮中沉,脈數,脈位,強弱脈等。
|